您的位置:首页 >今日资讯 >

继恒大和小米造车后,滴滴也来了,到底是造车还是参与造车?

导读 在说滴滴"造车"前,先说说滴滴简史。把时间轴拉到2012年,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横空出世,历经了几个月,发布了首款APP。彼时的打车软件众...

在说滴滴"造车"前,先说说滴滴简史。把时间轴拉到2012年,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横空出世,历经了几个月,发布了首款APP。彼时的打车软件众多,和互联网结合后,即时打车和预约功能的出现,打破了传统招手打车和电话叫车的出行服务。而后,被腾讯的B轮融资加持后,一飞冲天。至2013年,滴滴市场份额达到了59.4%。

彼时的滴滴,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滴滴。滴滴之意:"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"

和滴滴一样,打车软件公司们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,要积累用户粉丝,于是大力发放各类用户打车券、司机奖励券,吸引了一大波用户。滴滴像撒钱一样,疯狂发放补贴,于是一传十,十传百,用户们奔走相告。对于滴滴打车这款APP的用户们,也就是司机和打车消费者,非常喜欢这种补贴红利。彼时的我,正在上学,经常和同学去坐那13元车费内的免费车,今天用滴滴,明天用快的。司机们也像传销似的,下载注册这个软件,那个软件,各种薅羊毛。彼时的司机师傅,会很自豪的告诉别人:这个月收入几万!我们这些用户就看着打车软件们血拼厮杀,坐收渔翁之利。

滴滴确实涌泉相报了好一段时间,但是资本市场,会就此干休?

如果说那段时间属于用户们的狂欢,那么也算是打车软件们的放血成长。而后,与滴滴同台竞争的快的、易到、Uber等一众打车软件,要么被滴滴收入麾下,要么被斩于马下。最终国内只剩下滴滴一人,独占鳌头。

坐在冠军的宝座上,滴滴心想,终于成功了,该干点什么呢?

在与其他打车软件各路英雄的厮杀中,滴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。截止至2019年底,7年一共亏了500亿人民币。亏损太多了,是时候考虑盈利了,否则怎么继续运营下去。于是大刀阔斧,改善收入,削减成本。已经是最大市场占有率的滴滴,进一步拓展业务,从专车、打车、顺风车、拼车、代驾、跑腿等等,几乎应有尽有,这样一来,业务量提升了,收入也增加了。另一方面,已经涌泉给用户们好多年,是不是该反哺了?滴滴开始提高司机端抽成,提高消费者费用,一举两得。此时进入的滴滴司机们,已经享受不到当初的补贴红利了,欲哭无泪,只能挣一份辛苦钱。终于在2020年的某一天,滴滴宣布其主要"网约车"开始盈利。

既然已经盈利了,是不是得再要找些事做,要不造车?

2021年4月6日,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。从造车入来看,滴滴显然不会与小米和恒大一样高资本投入造车,更准确地应该说是"参与造车"。而与小米和恒大的另一不同点在于,滴滴还未上市,恒大和小米都已经上市,"造车"可以增加其业务量,增加估值。而相同点在于,都有自己的现有业务,寻求业务的多元化。

而滴滴造车,也并不是毫无准备,滴滴与汽车制造厂,也一直有动作。

2019 年 11 月,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了美好出行(杭州)汽车科技有限公司。2020 年 6 月,滴滴子公司滴滴自动驾驶宣布与北汽合作,双方将共同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定制车型,专门用于 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运营。2020年11月,滴滴发布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。

此前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的D1,也透露了这种合作和销售模式。所以滴滴程维有信心说,希望到 2025 年滴滴定制网约车普及 100 万台。那么既然有了这些优势,滴滴何必再费周折,投入大量资本去冒风险。与其说是造车,不如说是参与造车,滴滴可以将自己的车型需求,释放给主机厂,从而获得更多价格更低的车型。

滴滴的优势在于其手中握有大量的用户资源,既指打车用户,也指司机用户。而滴滴的运营模式,也和以往传统的运营模式有差异。

1. 运营模式的变更,比较六七年前传统出租车运营,滴滴这类网约车公司,手握着大量的司机和乘客。这些乘客和司机,也就是平台的粉丝,也即是流量。司机既是使用者,也是受益者---车主;乘客是终端用户---打车;平台作为连接的中介---分配。用户只要输入出发地点及目的地,即点击发布订单;平台根据车主的运营状态,分配任务;而最终到了车主,被平台筛选后分配任务,开始发车。从人工分发/等待叫单到系统自动派单,最大的一个改变人工变计算机,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效率提升。

2、用户体验的转变,这里的用户,是指我们的司机。第一点讲了从传统到网约的模式转变,自然而然,司机的体验也会发生变更。从早先的等待,到系统给你自动分配后,并且给你实时路线。这样一来,司机避免了无效的等待时间,和多走冤枉路的结果。但是牺牲了一部分,那就是平台抽取的平台费用,这部分费用,对于终端的司机来说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。因为定价权和分配权在平台,不在司机,也不在乘客。如此一来,很多人在"补贴时代"结束的后市场时代,往往是"跑得很累,却不挣钱"。有得有失,好坏难辨。

3、驾乘体验的提升,作为上帝,早先的上帝是享受不了上帝的待遇。尤其在异地,这种"对待",更为明显。你可能被短途拒载;你可能被不合理收费坑;你可能打不到车;你可能抢不过别人。总之,传统的出租车公司,给我们的第一印象,都不佳。因为不同地方,不同出租公司的管理水平,都不尽相同,所以当网约车来临,第一感觉就是"真好"。你似乎可以花10块钱,就能享受到"上帝待遇",实时掌握周边车源,甚至还能知道司机有没有绕路等等。对于用户而言,体验确实提升。

未来会出现的可能性之一就是,整个出租车线下市场被逐渐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打车平台招募司机。当然,这也面临一定的风险,那就是垄断。2018年交通部点名批评滴滴涉嫌垄断,2020年,滴滴被三部委约谈……所以另一种可以比较规避风险的方法就是轻资产化,而继续转化轻资产化为资本的,可以作为销售"中介",做用户们对汽车需求的媒介,转而参与到"造车"和"卖车",甚至是售后服务,金融服务等等,以此来扩大滴滴的帝国。

在如今流量为王的年代,滴滴的用户资源就是最大的流量。其他主机厂,需要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形式,将汽车通过直营/传统4S店模式销售出去,这个过程,就是不停得去找消费者资源。而滴滴无需再去寻找用户,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平台,向司机或者消费者们销售汽车,也就是掌握了大量的汽车消费者信息。

当然,这个销售车辆的模式,可以是售卖给平台个人用户,可以售卖给挂靠在滴滴下的网约车公司,也可以作为合约车售卖给司机。滴滴既作为打车软件,又作为参与造车企业,通过前者的大数据分析,滴滴对用户体验和用车体验更加透彻,继而再把需求反馈到整车上。所以最终的造车模式,既不同于主机厂自产自销/代销,也不同于新势力们的代工,应该属于主机厂们更大的平台客户,属于司机和用户们的销售方和雇佣方。一人承担两个角色,既是平台用户们的上帝客户,又是平台用户们的销售。

Unbelievable!

这种新造车模式,到底是好是坏,作为一个旁观者,谁也不知道,谁也不好说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