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王琼 李颖
昨天晚上,国家体育总局紧急召开“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”,今天,不少原定将于近日举办的越野赛等宣布延期。
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的悲剧背后,是这几年火遍全国的跑步热,是因此而带来的赛事数量、赛事公司的野蛮生长。
——
这几年,中国的跑步有多热?
我们每一个人,随便刷一下朋友圈,肯定能刷到几个跑步达人。
看看这几年中国田协发布的马拉松大数据报告可能就更直观了——
2019年,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(800人以上的路跑和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动)1828场,较2018年增加247场,参赛人次达712万,而八年前,2011年,国内的赛事数量仅有22场。八年间,规模赛事的数量猛涨了80多倍。
甚至就连“规模赛事”这个定义,也是因赛事数量井喷后才诞生的。
所以,“马拉松春运日”、“腿不够用了”……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。据报道,2018年的4月15日这个周日,一天里有45场马拉松开跑,这一盛况也让不少人称之为马拉松“春运”。
在火箭般蹿升的赛事数据中,越野赛事也迎来了它的春天。
跑友圈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说马拉松是跑者的起点,越野跑就是跑者的归宿。”越来越多的路跑选手升级成为越野跑者。据统计,中国境内2013年之前每年越野赛事不超过10场,但到了2018年,国内的越野赛举办接近500场。2018年,国内设置百公里的赛事居然超过了50场(下图)。
难怪有网友会问,中国真的需要这么100公里赛事吗?
————
那么,这么多的比赛,到底谁在需要跑步赛事?
老百姓喜欢。
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,健康生活成了更多人的需求。相比足球、篮球等对场地、人群有要求的运动,有一双跑鞋,跨出门就行的跑步,绝对是门槛最低的运动了。所以,近几年哪怕赛事数量爆发式增长,跑友们要“跑一场马拉松好难”的焦虑内卷却从来没有停过。
继摇房号、摇车牌之后,马拉松中签率,成了刷屏跑友圈的又一个名词。
2019上海马拉松中签率22%、2019广州马拉松中签率20%、2019北京马拉松中签率15%……再迅猛增长的赛事数量,似乎依然无法满足跑步爱好者们。
地方政府欢迎。
看似是一场跑步活动,背后却附加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,带动旅游的大计。
马拉松有多吸金?根据数据统计显示,厦门马拉松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,仅2019年,厦马就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.71亿、带动经济效益2.12亿、综合经济效益3.83亿;《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》显示,2019上海马拉松直接经济效益32836.35万元,间接经济效益114511.96万元。
所以,跑步是一门毋庸置疑地大生意,而越野赛更像是这门生意中近几年新的增长点。
————
市场对赛事的需求,带动了产业链上的赛事公司的疯狂入局。
但办赛是要成本的,动辄上千万的城市马拉松没多少赛事公司能拿下,但只要几百万的越野赛吸引了不少中小型赛事公司的入局,良莠不齐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。
今天微博上,有关“死亡越野赛背后公司员工仅22人”的话题一度冲上了热搜。据记者调查,甘肃晟景体育共有22名工作人员,在事故发生后,均参与到一线搜救中。
越野赛与城市马拉松不同,城市马拉松在医疗、志愿者等保障条件方面都相对完善。而越野跑对选手个人、组委会、救援保障的要求更高。
意大利332公里“巨人之旅”第一位中国完赛者,跑者曾华锋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越野赛和城市马拉松不同,很多越野赛没有政府或者体育管理部门介入、监管,管理上处于空白地带。很多越野赛由公司运营,赛事办与不办完全取决于赛事公司,很多赛事不太规范。”
————
那么,中国的跑步过热了吗?
答案应该是,远没有。对比美国,2015年各类路跑赛事就超过了4.8万,相比来说,我国马拉松发展才刚起步。
这起悲剧之后,国内的各种跑步赛事按下了暂停键。但暂停不是为了终止,对跑者来说,找回奔跑的初心,正视自己的实力;对行业参与者来说,敬畏生命,自查赛事各个环节,提供更专业的赛事服务。
暂停,是为了更好的出发,跑得更快,跑得更远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来源: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